JavaScript 中的閉包 (Closure) 是函式以及其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 的組合,所有的函式都能夠記住被創造的當下的環境以及變數。這篇教學將會從 JavaScript 函式的特性開始講解,包含變數的存取規則、以及函式可以作為另一個函式的回傳值,最後帶到 closure 的特性,也就是函式能夠保留其環境。本篇還會講解 closure 的實際應用範例,包括 IIFE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 Expression)、以及用 closure 的特性模擬物件導向中的 private member 以達到封裝的特性 (又稱為 module pattern)。

目錄

Sea Turtle

Photo by Kris Mikael Krister on Unsplash

閉包 (Closure) 是什麼?

簡單用一句話解釋 closure 就是:閉包 (Closure) 是一種函式,它能夠存取被宣告當下的環境中的變數。

MDN上對 closure 比較正式的定義是:

A closure is the combination of a function and the Lexical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that function was declared.

翻譯成中文就是:closure 是一個函數和此函數被宣告時所在的語彙環境。

讓我來為大家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是:Closure 是由兩個主體構成的一個組合,分別是:

  1. 函式 (function)
  2. 函式被宣告時所在的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

函式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但所謂的「語彙環境」又是什麼呢?

語彙環境簡單地說,就是函式被宣告時所在的 scope,這個 scope 裡面包含了能夠被這個函式存取到的變數。為了方便理解,你可以把語彙環境想成是函式能夠存取到的所有變數。

因此 closure 就是一個函式能夠存取自己被宣告時的環境中的變數。

前面講的東西,沒有搭配實際的程式碼或許會有點難理解,但是別擔心!下面我會用一些很簡單的程式碼範例說明 closure,之後再回頭看這段的話,應該會比較有感覺!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JavaScript 的變數存取規則

要理解 closure,首先我們要談談 JavaScript 中,關於變數存取的規則

下面直接舉一段程式碼當作例子:

function sayHi() {
  let name = "John"; // (1)
  function displayName() { // (2)
    console.log(name);
  }
  displayName();
}

sayHi();

首先,我們宣告一個函式 sayHi(),在裡頭宣告了一個變數 name (1) 和一個函式 displayName() (2),displayName() 內部會用到 name 這個變數。最後我們呼叫 sayHi()

問題來囉:

變數 name 並不是宣告在 displayName() 內,而是宣告在他的外部環境 init()。 請問這種情況下 console.log(name) 會印出什麼呢?

答案是 "John"。為什麼呢?

因為 JavaScript 的變數尋找規則是:

內層區塊可以存取定義在外層區塊的變數。反過來說,外層區塊沒辦法存取內層區塊的變數。

所以內層區塊 displayName() 可以存取定義在外層區塊 init() 的變數 name

這樣的變數查找規則,有個專有名詞叫做 Lexical Scoping。大部分的程式語言都採用類似的變數查找規則,另外有一種 Dynamic Scoping 的規則,但我就沒詳細研究囉,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篇關於Lexical Scoping的介紹

或許你會覺得,這件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先別急,讓我們耐心看下去!👇

函式可以當作另一個函式的回傳值

JavaScript 的另一個特色是:函式在 JavaScript 中是一等公民 (first-class)

這是什麼意思呢?白話文的解釋就是在 JavaScript 中,函式是一種物件。

因為函式是物件,所以函式不僅可以作為函式的參數,也可以當作函式的回傳值。

下面的例子中,我們把 sayHi 當成是函數的回傳值 (1):

function makeSayHi() {
  function sayHi() {
    console.log("John");
  }
  return sayHi; // (1)
}

const sayHi = makeSayHi(); // (2)
sayHi(); // John

當我們呼叫 makeSayHi(),就會回傳一個可以被呼叫的函式 (2)。

你可能會問,函式可以當作回傳值,那又怎樣?其實這個特性會跟下一個要提到的特性有關。

讓我們往下看!

Closure 可以「保留」環境

第三個特性是:閉包 (closure) 可以「保留」環境。這個特性會用到前面提過的兩個特性:函式可以存取外層變數,以及函式可以作為回傳值。

我用下面這個例子來說明:

  1. 首先定義一個函式 makeFunc()
  2. makeFunc() 裡面定義了一個區域變數 name
  3. makeFunc() 裡面定義了一個函式 displayName()注意:displayName() 能夠存取外層的 name 變數。
  4. makeFunc()的回傳值是displayName這個函式。
  5. 最後,我們將 makeFunc() 的回傳值存在 func1 變數中,並且呼叫 func1
function makeFunc() { // 1
  let name = "John" // 2
  function displayName() { // 3
    console.log(name);
  }
  return displayName; // 4
}

let func1 = makeFunc(); // 5
func1();

func1() 被呼叫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呼叫 makeFunc() 回傳的 displayName 函數。

問題來了:

displayName() 被呼叫時,會執行 console.log(name)。 變數 name 是定義在 makeFunc() 裡的一個區域變數,而 makeFunc() 已經結束執行並回傳了。 請問呼叫 func1() 的時候,name 的值會是什麼?

答案是 "John"

為什麼呢?🤔明明 makeFunc() 已經結束執行並回傳了,name卻沒有跟著消失呢?

原因跟以下「這個」特性有關。

我們知道在某些程式語言中,如果函式回傳了,定義在其內部的區域變數就會消失。

但在JavaScript並非如此!

在JavaScript中,即使在外層區塊已經回傳的狀況下,只要內層區塊還保留著一份參考,那麽外層區塊的環境不會隨著回傳而消失,我們依然可以存取外層環境中的變數。

以這個例子來說,雖然 makeFunc() 回傳了,但是因為我們還保留著一份 displayName 的參考(存在 func1 變數裡),所以 JavaScript 會在記憶體中為我們繼續保留 displayName 所在的環境,包含 name 變數等,所以我們可以繼續存取 name 變數。

這就是 closure 的概念:一個函式和它的所處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只要我們還需要用到函式的一天,函式所在的環境以及所包含的變數都會繼續存在。

看完了這個例子,應該可以了解 閉包 (closure) 可以「保留」環境 是什麼意思。

閉包的特性還不只如此喔。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每次函式被呼叫時,都會創造一組新的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

要說明這個特性,我們從一個例子開始思考:

首先,定義一個 makeAdder() 函式,接受 x 作為參數,回傳一個以 y 作為參數,並回傳 x + y 結果的 add() 函式。

function makeAdder(x) {
  function add(y) {
    return x + y;
  }
  return add;
}

const add5 = makeAdder(5);
const add10 = makeAdder(10);

add5(2) // ?
add10(2) // ?

我們分別呼叫了 makeAdder(5)makeAdder(10),並分別將結果存在 add5add10 中。

因為 closure 的特性,add5add10 能夠記住宣告當下的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包括變數 x

問題來了:

  1. add5(2) = ?
  2. add10(2) = ?

答案分別是 7 和 12。為什麼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 add5add10 這兩個函數而言,x 的值是什麼?他們看到的是相同的 x?還是不同的 x

答案是:對 add5 而言,x 等於 5;對 add10 而言,x 等於 10。

理由是因為這個特性:

每當函式被呼叫時,都會產生一組新的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

以上面的例子而言,呼叫了兩次的 makeAdder(),一共產生了兩組環境。

呼叫 makeAdder(5) 的時候,創造了一組 x 等於 5 的環境,並且將回傳結果指定給 add5

因為 closure 的特性,函式 add5 能夠存取這組 x 等於 5 的環境,因此看到的 x 等於 5。

呼叫 makeAdder(10) 的時候,創造了另一組 x 等於 10 的環境,並且將回傳結果指定給 add10

同理,函式 add10 看到的 x 等於 10。

總而言之,add5add10 看到的 x 變數在記憶體中是不一樣的兩個變數。

小結

恭喜你!看到這裡,你應該能夠大致了解 closure 的特性了!

在 JavaScript 中,closure 其實有很多應用,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 closure 應用的範例吧!

閉包 (Closure) 的應用

閉包 (closure) 在比較高層次的概念上,可以想成把函式和一組資料關聯起來。

這對應到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中,物件方法可以存取物件屬性 (property) 的特性。

下面我們就來看幾個簡單的應用:

用閉包 (Closure) 模擬物件導向中的私有成員 (Private Member)

我們可以用 closure 的特性,模擬物件導向中的私有成員 (private member)。這個方法有時又被稱作 Module Pattern。

下面這個範例,我們創造一個 counter 物件,並提供三個方法存取物件內部的 count 變數。

function makeCounter() {
  let count = 0;
  function changeBy(val) {
    count += val;
  }

  return {
    increment: function() {
      changeBy(1)
    },
    decrement: function() {
      changeBy(-1)
    },
    value: function() {
      return count
    }
  };
};

const counter = makeCounter();

console.log(counter.value()); // 0
counter.increment();
counter.increment();
console.log(counter.value()); // 2
counter.decrement();
console.log(counter.value()); // 1

因為 closure 的特性,counter 物件的三個方法 increment()decrement()value() 能夠存取同一個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所以這三個方法能夠存取 makeCounter() 中的同一個 count 變數及 changeBy() 函式。

透過呼叫這三個方法,我們能夠改變或讀取隱藏起來的 count 變數。

值得注意的是,除非透過 counter 物件上的 increment()decrement()value() 方法,我們沒辦法直接存取其內部的 count 變數。因此這裏的 count 就相當於物件導向中的私有成員變數 (private member)。

不僅如此,closure 還能夠達到資料隔離的效果。

延續上個例子,這裡利用 makeCounter() 函式產生了兩個物件 counter1counter2:

const counter1 = makeCount();
const counter2 = makeCount();

counter1.increment();
counter1.increment();

counter2.decrement();

counter1.value(); // 2
counter2.value(); // -1

因為每次呼叫 makeCounter() 時都會產生新的一組環境,所以 counter1counter2 擁有各自的 count 變數,不會互相干擾,達到資料互相隔離的效果。

利用 IIFE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 Expression) 產生獨立的環境

以下是一題很經典的 JavaScript closure 面試題:

請問以下這段 code 會印出什麼值呢?

for (var i = 0; i < 5; ++i) {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i)
  }, 1000 * i)
}

你可能會很直覺地覺得是每隔一秒印出一個數字,第一秒印出 0,第二秒印出 1,以此類推,最後印出 0 1 2 3 4

很遺憾,這段 code 並不會如你想的運行。這段 code 實際上會印出 5 5 5 5 5

為什麼呢?下面讓我來說明:

首先 var 宣告的變數是以函式作為 scope,所以變數 i 可以看成是全域變數。上面那樣的寫法實際上等於:

var i; // A global variable!
for (i = 0; i < 5; ++i) {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i)
  }, 1000 * i)
}

這段程式碼總共會產生五個 callback 函式,因為 closure 的特性,它們都會存取到 global scope 中的同一個變數 i

當跑完 for 迴圈後,i 等於 5。

接著每隔一秒會有一個 callback 被呼叫到。當 callback 實際被呼叫到時,才會去看 i 實際的值,也就是 5,所以才會印出 5 5 5 5 5。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上面的寫法有問題,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寫才對呢?

關鍵是:我們需要讓每個 callback 都可以有各自的變數 i。也就是對第一個 callback 來說,變數 i 要等於 0;對第二個 callback 變數來說,i 要等於 1,以此類推。

這裏我們可以運用 closure 的特性,讓每個 callback 函數都有各自的環境。關鍵在於我們要把 callback 用一個 function 包起來。

下面列舉了幾種可能的解法:

1. 用 IIFE (Immediately Invoked Function Expression) 把程式碼包起來執行

第一種方法是:把整段 setTimeout() 的程式碼包在 IIFE 中去執行。

for (var i = 0; i < 5; ++i) {
  (function(j) {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j)
    }, 1000 * j)
  })(i);
}

for 迴圈的每個 iteration 中,callback 都會被包在一個新的 IIFE 中,每個 IIFE 都是一組獨立的環境。

呼叫 IIFE 時,會將 i 的值複製給 j,因此每個 IIFE 都會保存各自的變數 j

因為 closure 的關係,每個 callback 都可以存取到 IIFE 中的變數 j,並且不同 callback 存取到的變數 j 都是各自獨立的變數。

另一種方法是:用 IIFE 產生一個 callback 函數。

for (var i = 0; i < 5; ++i) {
  setTimeout((function(j) {
    return function() {
      console.log(j)
    }
  })(i), 1000 * i)
}

這裏的 IIFE 回傳了我們需要讓 setTimeout() 執行的 callback。

原理和前一個範例相同,都是利用 IIFE 在 for 迴圈的每個 iteration 產生一組新的環境。

2. 用 let

上面是比較傳統的寫法,如果沒有硬要用 IIFE 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其實用 let 解決是最方便快速的:

for (let i = 0; i < 5; ++i) {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i)
  }, 1000 * i)
}

因為對 let 而言,每個 for 迴圈中的 iteration 都是一個獨立的環境,所以很自然地每個 setTimeout() 的 callback 看到的 i 是不同的 i

Lexical Environment (語彙環境)

前面一直提到語彙環境 (Lexical Environment) 這個詞彙,這邊稍加補充說明。

JavaScript 中,每段函數及區塊 (code block,也就是大括號 {} 圍起來的範圍) 都會對應到一個稱為 Lexical Environment (語彙環境) 的資料結構。

Lexical Environment 包含了以下兩個部分:

  1. Environment Record:儲存了所有的區域變數。
  2. 外層的 Lexical Environment 的參考。

一段 code 要存取一個變數的時候,會先在自己的 environment record 裡面找,找不到會再往外層的 Lexical Environment 找,直到 global Lexical Environment 為止。

這就是內層的 function 能夠存取宣告在外層的變數的原理。

Reference

Closures - MDN

Closure - javascript.info